本文转自:新商报
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
黑颈鹤在高原自由翱翔
清晨的阳光洒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隆宝湿地上,一群优雅的黑颈鹤正在踱步前行,几只幼鹤紧随其后。
这里是全球黑颈鹤的重要繁殖地之一。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巴桑才仁介绍,每年夏季气候温和,昼夜温差大,降水适中,为黑颈鹤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理想的育雏环境。
高原草甸松软,牦牛踩踏、鼠兔活动等都可能破坏黑颈鹤的巢穴。为此,保护区每年都会设立围栏隔离牧场,并进行人工加固。随着三江源地区系统化的生态修复工程推进,黑颈鹤的繁衍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。
过去,管理站条件艰苦,工作人员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夜晚轮流蹲守保护黑颈鹤。如今,智慧化监测网络让保护工作更加高效。保护区建起数字化监测系统,多个高清摄像头实时捕捉湿地动态。
推进社区共管共护模式,周边牧民成为"湿地管护员"。通过设立试点村和生态公益巡护队,保护区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。
经过多年努力,黑颈鹤种群逐渐恢复。从保护区建立之初记录到的22只,到现在繁殖季稳定超过200只。今年已监测到94只黑颈鹤,其中21对正在孵化。
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
蓝冠噪鹛有了温馨家园
薄雾中的江西婺源自然保护区内,树上活跃着蓝黄相间的鸟儿身影。这些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蓝冠噪鹛。
作为全国唯一以森林鸟类命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这里为蓝冠噪鹛等珍稀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。
保护区成立了由护林员和护鸟员组成的队伍,实施全天候监测和巡护。除了人工保护,无人机巡航和视频监控也全面覆盖重点区域。
2024年,赣浙皖三省四地签订生态共建公约,建立联合执法队开展跨境巡护,打通了5条珍稀鸟类生态廊道,并共享科研监测数据库。
保护区还开发了"观鸟助手"小程序,收录了大量民间观测记录,为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。每年接待观鸟游客超过100万人次。
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
消失的遗鸥重返家园
盛夏的内蒙古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内,湖心岛上成群的遗鸥时而追逐觅食,时而静谧休憩。这幅美景让保护站站长魏军倍感欣慰。
作为世界濒危物种和国家一级保护鸟类,遗鸥对栖息地环境要求很高。保护区成立之初曾发现大规模遗鸥繁殖地,但后来因水域面积萎缩,遗鸥一度消失。
近年来通过补水工程和生态环境修复,保护区水域面积逐步恢复,重新形成了适合遗鸥栖息的湖心岛。2019年,遗鸥终于重返保护区。
为了给遗鸥打造温馨家园,保护区对芦苇、杂草进行处理,优化了栖息环境。如今,湖中鱼儿游弋,岸上草木丰茂,一片生机勃勃。
从2019年的10只到2025年的1801巢,遗鸥的回归标志着保护区生态修复取得显著成效。目前,保护区观测到的候鸟种类已增加至115种。
魏军带上观鸟望远镜和笔记本,又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。
这些自然保护区的成功经验表明,通过科学保护和生态修复,人与自然可以实现和谐共生。这些举措不仅为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庇护所,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