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常说的“桃花劫”其实并不难理解,它指的是感情上的波折与困扰,轻则让人心力交瘁、损失财产,重则甚至可能导致家庭破裂、家破人亡。面对这样险恶的情感劫难,大多数普通人都会选择避开,不愿轻易涉足。然而,令人好奇的是,古人为何会说“宁遭桃花劫,勿进白虎身”呢?这里的“白虎”到底是什么?它难道比桃花劫还更加可怕吗?
在民间,流传着这样一句广为人知的俗语:“宁遭桃花劫,勿进白虎身。”这句话最早来源于清朝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。据传说,临终之际,胡雪岩曾反复叮嘱自己的子女:“勿近白虎。”时间久了,这句话便演变成了流传至今的俗语。尽管这句话广为流传,但对于“白虎”究竟代表何物,历来众说纷纭,前人虽提出这句俗语,却未给出明确解释,后人因此争论不休。
有人认为“白虎”象征权力,也有人解读它代表财富。要真正理解其中深意,不妨从胡雪岩的传奇一生谈起。胡雪岩是清朝末期首屈一指的富商,但他出身贫寒,幼年家境清贫,只能靠帮人放牛为生。父亲去世后,年仅十二岁的他便开始独自漂泊,辗转于各大商号和粮行,做着小伙计的工作,生活艰辛。
展开剩余77%直到清道光二十二年,胡雪岩十九岁时,他的人生迎来了重要转折。当时,他被杭州阜康钱庄的于掌柜收为学徒,并被视如己出。临终前,于掌柜将价值五千两银子的阜康钱庄全部托付给胡雪岩,这笔财富成为他事业的起点。也许有人会觉得,依靠如此丰厚的资本,胡雪岩的成功并不算难事。但关键在于,他做了当时大多数商人不敢涉足的事情——“亦官亦商”。
提到“官商勾结”,大家都不陌生,往往理解为商人送好处,官员提供便利。但胡雪岩却有别于此,他以商人的身份,牢牢掌握了权力和商业的主动权。正是凭借这份胆识与魄力,加之过人的商业智慧,胡雪岩在短时间内跻身清朝顶尖商人的行列,并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间不断积累财富,最终成为清朝晚期的全国首富。
生活自然无忧,皇帝享用的奢华物质,他同样可以享受。甚至在富有之余,胡雪岩还模仿皇帝的“翻牌子”仪式,彰显其身份。曾有人劝他远离美色,以免招致桃花劫的祸害,但胡雪岩并不在意,依然我行我素,坚信首富的身份能抵御一切情感风波。
然而,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。打拼三十年成就首富的胡雪岩,竟然在短短三天内破产。正因如此,当他漂泊至福州、生命垂危之时,反复叮嘱子女:“勿近白虎!”那么,这里的“白虎”究竟指什么呢?其实,前文提及的两种解释都正确——它既可指权力,也可指财富。
古代有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四大神兽,其中白虎象征“杀伐之神”。“勿近白虎身”,就是告诫不要靠近那些掌握杀伐权力的人。结合胡雪岩所处的时代背景,这里的白虎既可以指武将,也可以指掌权的文官——权力即是杀伐之权。
胡雪岩借此警告子女,未来人生中千万不要步入官场,或者亲近官员。因为一旦有人心怀觊觎,杀伐权势便无法阻挡。一个人或许能在权力斗争中获胜一时,却难以保持一世风光。曾经辉煌无比的他,最终只能躺在病床上,无力回天。胡雪岩内心深处的压抑与无奈,都浓缩在这四个字里。
至于“钱”的解释,其实是指利益本身。所谓“白虎”,不正是那银白色的财富吗?虽然看似光鲜诱人,却暗藏无数陷阱。一旦陷入其中,便可能永远无法自拔。胡雪岩之所以最终破产,正是因为他的产业遍及清朝,所有人都开始盯上他。官僚阶层疯狂压制提款,盗匪群起敲诈勒索。人人皆知胡雪岩富可敌国,因而他成为众人眼中的“胡大善人”。
商业受挫后,资金周转不灵,资产一半被查封,最终家产尽失。这位一代首富,最后只剩下郁郁而终的结局。胡雪岩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懂得他的良苦用心,未来无论面对权力还是财富,都应保持距离。哪怕做一个普通人,也远比身处官场或商场来得自在安宁。
后人正是基于胡雪岩的人生经历,才总结出了这句俗语:“宁遭桃花劫,勿进白虎身。”它意指,在胡雪岩的经历中,桃花劫带来的痛苦,远远不及“白虎”所象征的权力与财富纠葛带来的灾难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