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达6000吨的对台稀土供应在7月9日被紧急叫停。我国商务部突然出手,将8家与台湾军工相关的企业纳入出口管制实体名单,立即切断了它们从大陆获得两用物资的渠道,举措迅速且果断。
这批被限制的企业包括研制“经国号”战机的汉翔航空、生产军用无人机的经纬航太科技,以及台湾军工研发的核心机构“中山科学研究院”等重要单位,这些都是台军工产业的关键支柱。
更令台湾产业界紧张的是,稀土金属混合物和永磁材料赫然位列禁运物资的首位。台湾每年进口的稀土中,有高达86%依赖大陆供应,而永磁材料更是高达95.3%从大陆进口。台湾芯片巨头台积电的稀土库存仅够支撑其30天的正常生产。
这8家被列入名单的企业,构成了台湾军工体系的核心骨架。汉翔航空的前身为1949年成立的台湾空军航空工业局,肩负着战机研发的重任。
此外,国际造船、中信造船和龙德造船三家公司正紧锣密鼓地建造“塔江级”和“沱江级”巡逻舰。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当属中山科学研究院,这里孕育着台湾自诩的“航母杀手”——雄风三型超音速导弹。
展开剩余82%在这些军工企业的生产线上,稀土元素不可或缺。从导弹的引导头、战机的雷达系统,到舰艇的发动机和军用无人机的电机,来自大陆的稀土金属如同生命血液,支撑着整个军事装备的运转。
这次禁令的严厉程度超出外界预期。商务部文件明确指出,即使是已在运输途中的货物也必须立即停止交付。台湾军工企业的原材料仓库迅速空荡起来,原料消耗速度肉眼可见。
更严峻的挑战笼罩着台湾经济的命脉——半导体产业。台积电3纳米芯片生产线所需的钕、镝等重稀土元素中,九成以上依赖大陆供应。随着大陆公开宣布停止对台湾的稀土供应,岛内稀土库存紧急拉响告急警报,目前仅能支撑30天生产。
美国曾承诺帮助台积电解决稀土问题,但美国本土开采的稀土矿石只能送往中国加工。美国稀土提炼企业折戟沉沙的教训表明,稀土加工技术的门槛远高于采矿环节。
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工厂也陷入困境。尽管投入400亿美元,芯片合格率却从90%跌至55%,甚至连生产管道阀门都需从亚洲进口。
若大陆坚决执行稀土断供政策,台积电本土工厂将面临同样严峻局面。即便台湾当局极力求援,也只能自食其果,追悔莫及。
此次禁令的特殊之处在于其精准打击。自2025年初起,大陆调整稀土出口规则,由“按国家分配”转变为“根据企业行为决定”。比如大众等诚信企业可享受绿色通道,而台湾军工企业则遭遇“一剑封喉”。
这一策略比全面禁运更具破坏力,被列入清单的企业陷入恐慌,未被点名者也忧心忡忡,担心何时成为下一个目标。大陆掌握着稀土出口审批权,随时调控压力阀。
政策效果立竿见影。自4月实施管制令仅两个月后,中国磁材出口骤降75%。包头稀土交易所里,交易员望着堆积如山的库存愁眉不展。
就在禁令发布前两天,由清华大学主办的“海峡两岸暨港澳大学论坛”在北京举行。与会学者一致认为,两岸交流是民心所向,任何人或势力都无法拆散两岸联系。岛内最新民调显示,台湾主流民意渴望两岸和平发展。
台湾知名学府的何思慎教授在国内高校研讨会上直言,美国在东亚最重要的是日本而非台湾。他尖锐指出:“中国与日本的争斗越激烈,美国就越高兴。”
台湾大学前农业经济系主任徐世勋更是高声呼吁,两岸应顺应民意继续推进贸易协定,否则台湾将面临被全球供应链边缘化的严峻风险。可惜这些理性声音常被政治噪音淹没。
大陆学者项立刚在社交媒体上发出强烈呼吁:“对台军工稀土绝不能有一克让步!”他的言论如同惊雷,提醒世人重视这一战略资源。
项立刚分析称,台湾购买大陆稀土的10%被用于制造武器和芯片,客观上限制了大陆芯片产业的发展。他强调,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,其军工产业必须纳入国家统一管理。
通过精准控制稀土流向,促使台湾当局认清现实,避免错误决策。7月初广东举行的涉台调研交流会上,专家深入分析当前台海形势。适逢《反分裂国家法》实施20周年,学者们呼吁海内外同胞团结一致,共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。
无论是经济手段还是争取民心,大陆推进统一的决心坚定不移。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明确表示:“祖国必须统一,也必然统一,这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。”
宪法和《反分裂国家法》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坚实法治基础。国台办多次强调,“和平统一、一国两制”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方针,展现了最大的诚意和善意。
台湾学者汪明生等人也积极呼吁,统一后应让绝大多数台湾同胞摆脱当前困境,体现出岛内理性力量的凝聚。
历史车轮滚滚向前。当台湾专家徐世勋在学术会议上强调“ECFA是两岸融合发展的导航路径”时,岛内某些政客却把希望寄托于几艘美国二手军舰。
然而,这场稀土博弈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:两岸关系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顺应历史潮流的一方手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